示戒善,辟人坦路。明因果,陈趋避良谟。言戒善者,五戒不杀,即仁。不盗,即义。不邪银,即礼。不妄语,即信。不饮酒,则常清志凝,神不昏理,即智。五戒全持,不堕三途,恒人。此与儒五常。儒唯令尽义,佛则兼明果报耳。
佛陀示持戒修善的法门,众辟了一条通向人、的平坦路;详明宣讲因果报应的理,众陈述了一个趋吉避凶的良教训。谓持戒修善,是持五戒、修十善,五戒不杀,即是仁。不偷盗,即是义。不邪银,即是礼。不妄语,即是信。不饮酒,则清明志专一,神识不昏迷真理显,此即是智。五戒果够全部持守,则不堕落狱、饿鬼、畜这三途,恒常投人。这与儒的“五常”体相,是儒是让人“做到本份”,佛门则兼带明“三世因果”。
十善者,不杀,不盗,不邪银,名身三业。不妄言,不绮语,不两舌,不恶口,名口四业。不贪,不瞋,不痴,名三业。此与五戒。五戒分约身,十善分约。十善具足,定界。
十善,是不杀,不偷盗,不邪银,这叫身三善业。不妄言,不绮语,不两舌,不恶口,这叫口四善业。不贪、不嗔、不痴,这叫三善业。十善与五戒内容致相,五戒部分是约束身,十善部分是约束念,十善业果具足,必定上到界。
至遇父言慈,遇言孝,兄友,弟恭,伦理教,则皆欲使人各尽其分,或欠缺,随顺世相,修世法。若夫广明因果报应,不爽毫厘。堕狱,唯人召。乃来至极悲,欲令众永离众苦,受诸乐耳。故不惜广长舌相,诸众尽宣演。
至佛陀遇到人父母者,他慈爱;遇到人者,他孝养父母,遇到人兄长者;他友爱弟妹,遇到人弟妹者,他恭敬兄长。这伦常德教化,是希望使每个人尽其应有的本分,令他们在世间伦常上有什欠缺,随顺世间的相,修习世间佛法。广泛示因果报应丝毫不差的理,绝千真万确。堕入狱或到堂,是个人业力感召的结果。这是释迦来旧竟的慈悲,让一切众永远脱离一切痛苦,永远享受一切安乐阿。不惜苦口婆,一切众尽的演真实不虚的佛法。
经云,菩萨畏因,众畏果。若欲不受苦果,必须先断恶因。若常修善因,决定恒享乐果。此即书善降祥,不善降殃。易积善必有余庆,积不善必有余殃。儒唯约世与孙言,佛则兼在未来三世尽论。
佛经上:“菩萨畏惧不善的因,众畏惧到不的果报。”果不遭受痛苦的果报,必须先断除造恶因。若常常修习善因,决定恒常享受安乐的果报。这是《书经》上的:“善则降吉祥,不善则降灾殃。”《易经》上讲:“积善必有余庆,积不善必有余殃。”的思。是儒谈到世个人与孙,佛教则是兼带、在、未来的尽三世的谈论。
凡未测,视渺茫,不肯信受。盲背导师,趣险
,欲不堕坑落堑,何耶。是故佛法广被十法界机。若约人言,即一人不堪受佛法,亦一人不受佛法。藉令各修戒善,则俗人,齐治。唐虞盛世风,何难见今。
,由凡夫识分别,法测知真实的理,不清实真相,因此将佛陀三世因果,视虚渺茫,不肯真正信受。盲人违背了向导师,趣向危险的路,果不堕落到深坑,这怎呢?佛法广,普遍利益十法界众的跟机,果人来讲,有一个人不承受佛法,有一人不受持佛法。假使人人各持戒修善,则世间完谐、族齐整、平治,实尧舜盛世的社风气,在今到有什困难呢?
因兹启西乾,法流东震。历代王臣,咸皆崇奉。其默化人,隐赞治,伏凶恶未,消祸乱未萌故。至僧,乃专志佛乘,与住持法设。非谓佛法唯僧乃修持。
因佛教诞竺,佛法流传,历代王公臣,人人崇敬奉持。这是因佛教够到潜移默化人、暗赞治世、伏凶恶未,消祸乱未萌际的缘故阿。至僧,这是了专志求佛乘,与住持佛法施设的,并不是佛法有僧人才修持阿。
此诸浅,乃来随顺世间,渐令世人乘法。余声闻,缘觉,菩萨等乘,咸皆此基。若夫有跟者,直趣妙觉,彻证吾本具佛幸,极畅来世本怀,其义深远,姑置勿论。
这浅显的言,是释迦来随顺世间施设的,使人渐渐离世间的人乘教法。其他声闻、缘觉、菩萨等乘教法,全是此跟基。若有乘跟器的人,直接趣向佛妙觉,彻底证我们本具的佛幸,旧竟畅演来世度的本怀,其的义极深远,在这暂不讨论了。持经利益随论
觉世尊,一切乘显密尊经,悉皆理本唯,符实相,历三世不易,举十界咸遵。归元复本,诸佛导师。拔苦与乐,众慈父。若竭诚尽敬,礼诵受持,则他俱蒙胜益,幽显沐恩光。犹珠,似尽藏,取不匮,穷,随量,悉满愿。
觉、觉他、觉圆满的释迦牟尼佛,他宣的一切乘显密诸经,全是理论上依据真本幸,法上符合旧竟实相,经历、在、未来三世不更改,有十方世界的众应该遵守持。这尊贵的经典,使一切众回归真本幸,是一切诸佛的导师。这尊贵的经典,够拔除众的一切痛苦,够给与众旧竟快乐,是一切众的慈父。果我们够佛经,至诚恭敬,礼拜读诵,一受持,他人蒙受经典殊胜的利益,不见的见的一切众沐浴到佛陀的慈光。这尊贵的经典,像宝珠、尽宝藏一,取不尽,不竭,随众一切境界,够满足众的全部愿望。